叶京导演的52集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最近比较火,据说是影射了王朔、冯小刚等人的陈年往事,一时网上关于两人的“恩怨”成了大热门。近日,记者采访了熟悉两位大腕的圈内人士郑晓龙和叶京,他们透露了冯小刚与王朔之间多年来不为人知的故事。
相识:冯小刚托人主动结交王朔
执导过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北京人在纽约》的郑晓龙,对王朔和冯小刚十分了解。他告诉了记者两人相识的经过。
北京电视剧艺术中心在当年是少有的电视剧制作单位,我当时主抓生产,像冯小刚、赵宝刚等人进入中心,都要经过我的同意。刚进入中心的时候,冯小刚是美工、赵宝刚是道具,起点都很低,但是他们都很努力,取得了今天的成绩。可以说,那个时候谁要想进入这个圈子都要通过我,所以可想而知,冯小刚对我的态度是什么,是谦虚的、恭敬的,整天跟在我后面跑。其实,冯小刚能够认识王朔也是通过我。有一次,我在导戏,正好空隙时看一本刊登了王朔小说《浮出海面》的杂志,正在试用期做美工的冯小刚站在我旁边,就问我这个人认识吗。我说认识啊,是我很好的朋友。冯小刚就一定要我引见王朔。后来就由冯小刚做东,请我和王朔一块在燕京饭店吃饭,从那以后,冯小刚就王老师长,王老师短。
合作:冯小刚模仿王朔语言风格
郑晓龙介绍,冯小刚和王朔熟悉后,就参与了《编辑部的故事》的编剧。他直言:王朔的语言是冯小刚安身立命的根本。
最开始有六个人编剧,包括王朔、苏雷、魏人、葛小刚、马未都、冯小刚,当时我们开会讨论出故事大纲和角色定位,然后各人分题目写。最后是王朔统稿,该剧一共25集,冯小刚写的是7或者9集,其他的基本上都是王朔写的,其他人写的都被毙了,是王朔帮着改稿,署上大家的名字。在拍摄《北京人在纽约》时,很多有关的人也不希望冯小刚参与导演,要不是看在王朔的情分上,恐怕他也没有参与创作该片的机会了。
可以说,冯小刚是在模仿王朔的语言风格中成长起来的,他当时能把王朔的小说倒背如流。他能走到今天,完全是王朔的语言风格推着,别看他现在转型,但是他以后还是会回到老路子上的。
矛盾:王朔厌倦冯小刚行事方式
叶京导演的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是否就是描写冯小刚和王朔的故事呢?对此,叶京只承认其中一个角色“冯裤子”身上部分生活细节的确取材于冯小刚,但他也指出:冯小刚最大的聪明,就是善于利用更聪明的人。
冯小刚是王朔介绍给我认识的,我和王朔是至交发小,从小玩到大。我太熟悉冯小刚是怎么火起来的——完全是*王朔托起来的。冯小刚最大的聪明,就是善于借鉴和利用比他还要聪明的人,如果听到别人说了什么段子,他第二天就能用上。
记得在拍摄《甲方乙方》时,王朔和冯小刚就开始掰了。冯小刚对这个电影挺上心的,因为之前一直没有出好作品,事业陷入了低谷,就指着这个电影翻身了。制片主任陆国强告诉我,那次冯小刚派他去给王朔送5万块钱的稿费,没料想给王朔扔了出去,并没有接受,他不是嫌钱少,而是厌倦了冯小刚的行事方式。当时王朔刚从美国回来,和冯小刚慢慢疏远,也没有以前那么热情,两个人之间的矛盾终于爆发了。
如今:冯小刚特别在意王朔评价
叶京说,虽然王朔对冯小刚有点不满,但近年来两人又开始来往了。冯小刚依然十分尊重王朔,尤其是看重王朔对他的评价。
有一天,冯小刚突然给我打了电话,说有件事必须由我出马才行,原来是筹备《一声叹息》。这个剧本是冯小刚跟王朔共同创作的,必须通过王朔的认可才能拍,可他一直不接冯小刚电话。在我的劝说下,王朔终于同意与冯小刚见面,两人又开始接触。该片内部放映,冯小刚请我和王朔去北影看。看完后,王朔说“挺好的,挺好的”。可是,后来王朔却在车上和我说,所有中国电影的缺点都被这个电影吸收了。该片曾经获得埃及某电影节的奖项,有记者问过王朔的意见,王朔说:“在我的印象中,埃及电影节就相当于中国一个乡镇企业奖。”而冯小刚特别在乎王朔的看法,为了这句话他甚至在我面前哭着抱怨过,说王老师不能够这样对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