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城一日游之一
2011-12-7 10:29:41
访问量:2883118
慈城,是宁波江北区的一座小镇。然而它却是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慈孝文化之乡而名誉天下。
据史记记载,慈城设治始于春秋战国时的勾践,始称勾余后称句章,至唐开元26年设慈溪县,因县城建此故取名慈城。经过2400多年的历史沉淀,这里拥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古县衙、孔庙、校士馆、冯俞宅、甲第世家、符卿第等古建筑遍及全城,城内所留存官宦宅第、祠堂牌坊、学宫书院和粉墙绮窗等文物古迹随处可见。同时,慈城素有“鼎甲相望、进士辈出、举人比肩、秀才盈城”之誉,历代文化学者、名人层出不穷。到了近现代,又涌现出周信芳、秦润卿、应昌期、谈家祯、冯骥才等一大批名人名家。
虽然已是初冬季节,但这里的气温居然还有20多度,我们行走在古城的大街小巷,感受着千年古镇所特有的人文情韵和历史文脉,触摸着久远浓厚的儒风雅俗和江南水乡的风情。暖暖的风,暖暖的笑语,伴随着我们在此作一日游。
我们一行首先走进了校士观,校士馆也称试院,民间又称考棚,是封建科举制度最基层选拔人才的场所。
慈城一带人文秀美,到慈城镇参加县考的童生每年都多达七八百人,可谓是接踵摩肩,每当县考的时节,总是把当地的父母官们忙得不亦说乎。他们把县署内所有房屋和走廊、天井等空闲的地方都利用起来作为试场,但还是不能满足需要,以致考试场地杂乱拥挤。如遇风雨交加的天气更加是乱作一团,学子们不但无法展卷作考,而且还得倍受风吹雨打之苦。
为此,清道光十五年,当地乡贤郑廷荣父子慷慨捐资两万四千银洋建造慈溪校士馆。以供县考之用。
校士观当地俗称“考棚”,整个建筑坐北朝南,由大门、仪门、堂室、廊舍、偏房等一百多间房屋组成。分为前院和后院,是清代比较典型的三进两院建筑。
前进为大门和仪门,大门左侧建有土地祠,我也不明白此地为何要供奉土地公,也许是为考生们看守大门的吧?以免闲杂鬼神擅自入内而影响了童生们的正常发挥。
第二进分左右两廊为考屋,平房中间为考生进入考棚的入口,俗称为“龙门”,如此门者,人人都想成为人中之龙,但是,成龙者毕竟是屈指可数,否则岂不是龙满为患了么?
考屋的门和窗结构都一模一样,据说共有六十九间。每间考屋都有考桌四张,凳子四条,可供四位考生进行考试,由此算来,每一场考试可供276位考生同时进行,对当时的县级政府而言,其规模不可谓不大。历时一年后校士观竣工使用。考棚内凡试场所需的物品都一应俱全,无所不备,被誉称为慈溪科举校士“史无前例”之盛举。
咸丰十一年,太平军进入慈城,如此壮观的校士观,被毁于一旦。到同治二年才由慈城乡贤筹款重建。清末科举制度被废除,慈城考棚因此而闲置,直到民国十五年用作为校舍,之后又被挪作他用。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校士观是近年按照光绪年间的“慈溪县志”上详图,在原址的基础上重新恢复建造的,现在虽已成为古城旅游开发的一大亮点,但却不得不为此观并非原建筑而深感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