偕陪十年挚友厚交----京城著名书法家刘一正大兄在当代炉钧泰斗----淳厚朴茂、德艺双馨的天合坊掌门人王金和大师古色生香的钧瓷作品展厅叩教。左为老骥伏枥、志存高远的王金和大师。其所制炉钧神品造型端庄,釉色瑰伟,将来必为国宝重器。右为其福阔运鸿的女婿张高岭大兄。
偕陪十年挚友厚交----京城著名书法家刘一正大兄在当代炉钧泰斗----淳厚朴茂、德艺双馨的天合坊掌门人王金和大师古色生香的钧瓷作品展厅叩教。右为老骥伏枥、志存高远的王金和大师。其所制炉钧神品造型端庄,釉色瑰伟,将来必为国宝重器。
老骥伏枥、志存高远的王金和大师所制炉钧神品造型端庄,釉色瑰伟,将来必为国宝重器。
以上图文摘自
郎丰君--翰墨轩文存 http://langfj8671.blog.163.com/
庄重澹泊品性美 炉钧奇苑播清芬
----记当代炉钧泰斗、中国钧瓷行业的领军人物、天合坊掌门人王金和大师
王金合,男,1942年出生,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人,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北京影视艺术学院古陶瓷研究所艺术顾问,神垕镇“天合坊”休闲陶乐中心董事长。
1976年,王金合和杨富州在神垕镇率先建造一立方米的钧瓷窑,1981年成功烧造出仿宋天青红斑的五指碗产品,受到国内外收藏家的关注,1988年香港记者夏捷女士对此进行了采访和报道。2006年秋天,他烧造出自康熙年间以来已绝烧的炉钧金斑釉产品,引起专家和业内人士的青睐。2006年11月由中国陶瓷协会、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中国钧瓷文化节五大名瓷作品评展会上,有两件炉钧金斑釉产品荣获金奖。2006年12月中原陶瓷名家精品展中,炉钧金斑釉高足盘被专家评为最佳珍藏品。2006年被河南省报业集团、河南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河南省工商联评为行业领军人。2007年4月份在上海举办的中国收藏家喜爱的工艺美术大师和精英评选活动中,炉钧金斑釉展品“钵”被评为金奖,王金合被评为中国收藏家喜爱的工艺美术大师。2008年,其荣获中国钧瓷文化终身成就奖。
2006年8月,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省国资委、河南省发改委、河南省工商联命名中国钧都炉钧坊主王金合为“行业领军人物”。这一命名,确立了王金合在中国钧瓷行业中的地位。
大匠身后,是泥与火烧造的一串长长的人生脚印……
求 索
“咋能烧出宋官钧那样美的钧瓷呢?”———这是在钧都泥中釉中泡大的王金合多年萦绕心头的一个大问号。
为了破解这个问号,王金合历尽磨难。
1975年,一座一立方米的小窑炉在禹州市神垕镇北大街杨家的小院里秘密地建了起来。建此小窑的是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杨富州,另一个就是王金合。
那时候,王金合白天上一天班,晚上一熬就是半夜;一身工作服,一天也没有干净过。每年腊月十九,神垕称之为“过年窑”。全家过年的开支,全寄托在这一窑上。金合不会忘记,1983年的“过年窑”全部烧砸,年过得冷冷清清。泪水在王金合眼里打转,他却咬咬牙,憋了回去。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1975年到1985年,一立方米的小窑发展成4立方米的大窑。整整10年,风霜雨雪,春夏秋冬。
1985年,许昌市外贸局一位干部将王金合的仿宋钧天蓝釉挂红斑窑变五指纹鸡心碗等几件钧瓷带至香港,立即引起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和新加坡客商的注意。
也是这一年,神垕瓷商苗世义将王金合的钧瓷作品不断带往北京潘家园销售。从此,北京、天津等地的客商和陶瓷收藏家们相互间传起了王金合的名字。北京陶瓷爱好者索宗剑(后任北京市古陶瓷研究所所长),在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上看到王金合的钧瓷,爱不释手,执意要苗世义领着他到神垕见见王金合。1986年10月,索宗剑从北京来到神垕,一进王家的门,一眼就盯上了金合家中摆放的仿宋钧孩儿枕、仿宋钧折沿盘、仿宋钧天蓝釉鸡心碗、仿宋钧鼓钉洗和钧钵等。
第二年,爱钧如痴的索宗剑从北京来到神垕,自己租场地建了一座钧窑,并聘请王金合等人做顾问。这年10月,经索宗剑推荐,王金合被北京影视艺术学院古陶艺术研究会聘为钧瓷艺技顾问。接着,由索宗剑发起在广州举办“中国名瓷展”,王金合的钧瓷作品引起澳门客商陈图炯的极大兴趣。从此,索宗剑与王金合成为“钧友”。
1986年春,北京电冰箱厂技术员、陶瓷收藏家赵世明,一个月内两次驱车神垕镇,他是为王金合的仿宋钧天蓝釉挂红斑鸡心碗而来。这只碗直径40厘米,赵世明第一次看到这只大碗时,几乎惊呆了,凝视良久,赞叹:“这件东西美极了!”但王金合想自己珍藏,执意不卖。万般无奈,赵世明只购得王金合两只仿宋钧天蓝釉挂红斑鸡心小碗。回京后,赵世明将这两只鸡心小碗请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国家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鉴定。冯先生看过后,认为仿烧很好,建议他一定要把那只大碗买回来。赵世明备受鼓舞,第二次更加急迫地为王金合那只仿宋钧天蓝釉挂红斑鸡心大碗而来,并相约拜会冯先铭先生。冯先生见到那只鸡心大碗,看了又看,称赞不已。
让王金合最难忘的,是这年9月15日的下午。与王金合十分相熟的上海商户李炳炎,领着一位长者到家。李炳炎向长者介绍王金合说:“我带回的那些仿宋钧瓷,就是这位王师傅烧的。”同时,转身对王金合介绍说:“这是我的父亲。”王金合从李炳炎那里早就得知,他的父亲李国祯是国家轻工部工程研究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教授,著名的陶瓷专家。
在那些驰名的拍卖会上,仿宋钧作品拍至几万元乃至数十万元的高价,一些收藏家们依然重金出手,就因为他们是冲着古钧高雅的品质与神韵来的。出于这种认识,王金合烧造的仿宋钧天蓝釉挂红斑器、仿元钧器、仿唐天目斑器,每每乱真,终于从钧都高手的比拼中胜出。
历 练
声名鹊起固然令王金合欣慰,但有件事情却让他难以释怀。1989年6月,他和杨富州烧出一件橄榄瓶,瓶体上窑变出一轮残月,祥云半绕,诗意盎然,五彩渗化,釉色浑厚而华美。王金合将橄榄瓶抱给刘富安大师等神垕钧瓷老艺人们过目,一致确认这是一件炉钧珍品。两人大喜,兴致勃勃又烧起来,但再也没能烧出炉钧,留下了一个令人遗憾费解的问号。两人于是合计,决定分别转向对炉钧的探求。
腼腆而倔强的王金合陷入深深的思考中。他想来想去,不禁向皇天后土发出憋在心中的“炉问”:何为炉钧?炉钧何时产生?炉钧与钧瓷是何种关系?炉钧命运如何?如何打开炉钧烧制的秘密?
为弄清炉钧的问题,王金合托人从北京购买了《中国陶瓷史》。从此,他一有空便阅读此书,遍访禹州知名的钧瓷老人;每有全国各地的陶瓷专家教授到来,他必恭候请教;外出参加陶瓷会议,他总要见缝插针与专家们聊聊这个话题。多年来,他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将积累的知识串连、整理,炉钧产生、崛起、泯灭的脉络,在他脑海里慢慢清晰起来了。
从1990年起,王金合扑下身子,窑里、泥里、釉里、灰里,摸爬滚打,无怨无悔,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发誓再创炉钧新的辉煌。这一干,又是整整16年。
2002年,王金合被神垕吴氏集团聘请,担任高白瓷泥料和釉料配制加工的技术厂长。吴氏企业扩建,又新上一座五十多立方米的隧道窑和一座八孔的推板窑,由钧瓷转产高白瓷鱼盘。一个月后王金合就推出了新产品,成批运往河北唐山。高白瓷鱼盘受到唐山市知名陶瓷工程师李全保的好评。
2003年,王金合又被神垕宇星瓷业聘请担任生产厂长,主抓瓷泥、釉料的研制工作。从2003年至2005年,宇星产品连上台阶。
在窑炉、胎釉配方和烧成方面,王金合吸纳创新理念,不断廓清发展思路。他坚定地说:“钧瓷必须走创新发展的路子,不能循规蹈矩,墨守成规。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发展是最佳的继承。只有立足传统,突破传统,才能烧出精品、珍品,把中国钧瓷艺术推向新的阶段。”
亮 宝
2006年6月15日,王金合的一座容积五立方米升焰式钧窑在神垕建成,实现了多年来的梦想。
2006年7月1日。这一天是新窑第一炉烧成开窑的日子。打开窑门,王金合不等炉温彻底冷却,便急切地钻进去,转眼间抱一笼冲出来,炉中的余热将他的头发烘焦了,他全然没有感觉,急忙打开笼看,原来是一钧罐,顿时惊呆了。他清楚地记得,入窑时他双手将这件通身施釉的胎罐抱进窑中,套上匣钵,摸了又摸,对此罐寄托了深情和希望。胎罐经过窑中高温还原焰的烧造,如今窑变成金色。罐的一侧,聚釉“爆斑”似的从顶部自然流淌至腹部,呈现鸡血红、金丝桃花片、天青、天蓝、月白、玫瑰紫等多种釉色,红里透蓝,蓝中泛紫,紫里藏青,釉色丰富,浑厚而华美。再细心观看,釉面中惊现一幅猿人围猎图,场面壮观,妙趣横生。罐的另一侧,朦胧中见一身披月白轻纱的贵妇,姿色迷人,气质高雅。王金合给这件炉钧取名为“钧魂罐”。
2006年10月5日农历八月十四,又一件神奇的炉钧———高足葵花奔月果盘出窑。整体望去,果盘形似一盘成熟的葵花,釉色丰富,画面瑰丽。从一个侧面看去,盘面似嫦娥奔月图。盘中明月、嫦娥,清晰可辨;稍微转动果盘再看,盘面似大海上一轮朝阳升起,海面上群鸥飞翔,气象万千;再转动果盘看,又似一只金凤,振翅欲飞,栩栩如生,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2007年1月12日,是王金合64岁生日,这天,一只窑变天蓝釉鸡心碗出窑。此碗器型古朴典雅,通体金光鳞布,偶呈金丝溶浸状。碗口铜唇,碗底酱足,釉质浑厚,宝光浓郁。绚丽的色彩构成一座梦幻般的天国家园,实属难得的炉钧珍品。生日里宝碗出窑,是上天馈赠王金合的一件厚礼。
2006年11月,在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河南省中小企业服务局、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河南省钧瓷评定委员会主办,禹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三届禹州中国钧瓷文化节暨宋代“钧、汝、哥、官、定”五大名窑作品展评中,王金合亮出了自己的炉钧金斑荷口瓶、炉钧虎头瓶、炉钧乳钉包口瓶和炉钧高足葵花奔月果盘。
金斑荷口瓶,造型华美俏丽。波浪似的荷口窑变后金光四射,颈底的条状金斑与瓶肩的块状金斑相呼应;瓶身孔雀蓝与金斑结晶和谐交错。
炉钧虎头瓶,系传统造型。当年著名钧瓷大师卢广东曾烧制“虎头瓶”,堪称稀世珍品。王金合此次亮出的炉钧“虎头瓶”,观其造型与釉色,不禁令人联想起卢广东大师的“虎头瓶”,虎虎生威,宝光四射。
炉钧乳钉包口瓶,造型体现古风与时尚的完美结合。包口青绿,瓶肩桃腮,芝麻酱色圈足,通体五彩渗化,华美端庄。
王金合亮宝,引起极大轰动。金斑荷口瓶和虎头瓶被评为最高奖珍品奖、乳钉包口瓶被评为次高奖精品奖,炉钧高足葵花奔月果盘被评为最佳珍藏品。
2007年4月,上海第二届“中国收藏家喜爱的工艺美术大师和精英评选及展销”活动,又向王金合发出了盛情的邀请。“炉钧大匠”王金合满怀激情,带上年前烧造的炉钧“佛缘钵”走进大上海亮宝。“佛缘钵”取佛家化缘钵创意造型,别具一格。孔雀蓝釉色布满金斑,金星银星斑斓多彩,釉质疑重浑厚,口肩部金色的块斑与条纹交织密布,意趣典雅,极具艺术魅力。炉钧“佛缘钵”征服了中国工艺美术作品的大收藏家们。
炉钧泰斗 国之瑰宝
----记当代中国钧瓷行业的领军人物、天合坊掌门人王金和大师
正在修胎的王金合大师
从禹州市神垕镇古玩市场入口处往西有一条小路,路依河而成。河中虽已无水,但河道依然,驺虞河的名字,让人想象出它的古老悠远。小路不远处,有一家钧瓷厂便临河而建。这里便是王金合的炉钧坊。
正在扩建的厂房使院子显得有些零乱,有生人来访,两条土狗高低不一地吠叫两声,一切便归于平静。未过正月十五,又正逢古玩市场,本应非常热闹,但一走进院子,似乎与外界隔开了。在二楼的钧瓷展厅,这种感觉更为强烈。在这宁静的空间里,是一件件美得耀眼的钧瓷作品。这里的造型非常传统,这里的釉色非常独特,这里没有外面的喧闹,当鼠年说鼠,牛年斗牛时,这里没有时间的印记。一个小碗,一件小钵,不用言语,光华自现。 这就是炉钧,这是神垕的炉钧。它们的创烧者便是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曾经获得“中原陶瓷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殊荣的王金合。
王金合出生于1942年,用他的话说,目前在神垕镇,直接参与钧瓷生产的比他年龄大的没有第二人了。 王金合1958年进神垕国营瓷厂工作,并没有直接从事钧瓷工作。当时正是钧瓷的恢复生产阶段,许多工作都处于探索阶段,但一些老钧瓷艺人对钧瓷的执著和热爱最终影响了他。在王金合的家里,有一张1959年的合影老照片见证了那个年代。照片上有7位老人,有2位来自洛阳,神垕当地的老钧瓷艺人分别是卢光东、杨书信、卢光文、王喜蛙、郗杰,其中的杨书信后来深深影响了王金合。杨书信是王金合妻子的爷爷,他曾经无限感慨地告诉王金合,作为神垕人,守着钧瓷,不掌握钧瓷的技艺,太遗憾了。正是他的感慨和对钧瓷的一往情深,使王金合最终选择了钧瓷。
1975年,他和杨书信老人的二儿子杨富州一道,开始利用小窑炉试烧钧瓷,像传统的炉钧一样一窑一件。后来,他们又建了一个1立方米大的倒焰窑,突破了一窑一件的限制,并于1981年创烧出了仿宋钧的天青、月白釉钧瓷。却在这时,神垕国营瓷厂的厂长找到了他,说他盗取国营釉方,并说,“你别烧了,以后有啥运动了,少不了出事。”王金合理直气壮地告诉厂长,国营瓷厂烧出的是红釉,我烧出的是天青、月白釉,怎么会是盗取呢?
王金合所烧炉钧神品《钧魂罐》
几年之后,王金合彻底掌握了天青、月白釉的烧造,这一次成功虽历尽艰辛,却影响巨大,神垕形成了仿宋钧瓷的热潮,甚至在陶瓷收藏界也影响广泛。 1984年,北京古陶瓷研究所的索宗建在神垕看到了王金合烧制的钧瓷,他非常惊异,也非常喜爱。他一直找到王金合的家里,并成为第一个以文字记述王金合的人。以致后来,他在神垕建窑并开始了对钧瓷的探索。
1985年,原轻工部陶瓷专家李国桢看到其儿子买的王金合的钧瓷,眼前为之一亮,专程来到神垕找到王金合。他问王金合,釉料的化学成分是什么?王金合说,不懂。他问咋烧的?王金合说,碰的,烧一次记一次。李国桢笑着说,那你以后多碰几次就更好了。非常关注钧瓷的李国桢写了几种化学成分给王金合,希望他到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化验一下。但由于种种原因,也一直没能成行。
1986年春天,一个名叫赵时明的北京人找到了王金合,当看到一个仿宋天青釉挂红斑的大碗时,惊呆了。这件仿宋钧瓷碗口直径40公分,在当时是比较大的。看过这件作品的钧瓷艺人邢国政、周有都赞不绝口:“真美,美极了!”赵时明出价500元要买,王金合没有卖,最后只给了他一件小鸡心碗。当赵时明把鸡心碗拿给我国的著名陶瓷专家冯先铭时,他也甚为惊奇。冯先生希望能把这件作品放在故宫进行收藏,但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有达成一致,作品最后被一位澳门人收藏。 仿钧的轰动王金合始料未及,但这却不是他所追求的。
1989年6月,王金合和杨富州烧出一件《橄榄瓶》,瓶体上窑变出一轮残月,祥云半绕,五彩渗化,釉色浑厚而华美。王金合把《橄榄瓶》拿给刘富安等人过目,他们一致确认这是一件炉钧珍品。这件作品更勾起王金合对炉钧的神往。那是可遇不可求的呀!20世纪50年代,钧瓷恢复生产时,在卢光东、卢光文等几位老艺人的努力下,曾烧出过类似的钧瓷产品,在国营瓷厂的展柜中,那华美的釉色曾深深印在王金合的脑海里,但之后似乎再也没有烧出过。多少次的试烧,王金合也就碰上过这么一次。怀抱着这件《橄榄瓶》,喜极之后似乎是一种失落。守着钧瓷,空有一身的技艺,却难以企及古人的项背!难道只能留下遗憾!此时开始,王金合和杨富州开始有了烧制炉钧的念头,而且一发不可收。
实际上,传统意义上的炉钧是指清朝初期雍正乾隆年间景德镇的仿钧,以紫砂类土质为胎,分两次烧成,先高温素烧强固胎质,而后入炉低温釉烧呈色。其代表作有两类,有金红色斑点颗粒者谓“晕炉”,无金红色斑点颗粒者称“素炉”。而卢钧则是较成功的钧坊作品,始于清朝后期光绪年间,为神垕镇卢氏兄弟首创。他们利用风箱炉小窑,高温还原烧成,因使用“炉型窑”,故称“炉窑”,又因出自卢氏艺人之手,故称“卢钧”。这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对于王金合来说,这些概念的模糊并不影响他对烧出炉钧的执著,对炉钧之美的追求。李国桢的一个“碰”字,似乎是一个玩笑话,但这一个“碰”字,却蕴涵多少执著在里面。为了炉钧,只有小学文化的王金合不知“碰”了多少回壁,却没有“碰”出炉钧的光华。在《橄榄瓶》的基础上,他一直在试烧。几百次、几千次,早已不知其数,但摞了近两尺的釉料配方却成了他迈向炉钧的见证……
王金合所烧炉钧神品 《金斑釉钵》
在王金合的性格中,执著得近乎固执,他一直以煤窑追求着炉钧的烧成。1993年,气窑开始在神垕镇普及,这让执著的王金合有些措手不及。也许是不愿接受气窑,也许是有些孤单,王金合放弃了自己的煤窑。他不再自己干了,而是帮助其他人建窑配釉。10年间,他虽然不自己烧窑了,却一有机会,还是试制自己的油料配方,向往着自己心中的那份光华。2005年,在驺虞河畔,王金合建立了自己的窑口——炉钧坊,立起了5立方米的大窑炉。他心中的热望不言自明。
2006年6月15日,王金合停窑10年之后的第一窑,烧了30个小时之后驻火,窑炉外那种心情不亚于在产房外等待新生儿的父亲。驻火4个小时后,已是60多岁的王金合,急不可耐地披着棉袄、包着头巾进入窑炉,出来时引得工人哈哈大笑。原来,王金合满头的华发早已烧焦,连眉毛也没有了。兴奋的王金合只好理了一个光头。不过这第一窑给了他莫大的惊喜,失传已久的炉钧终于烧制成功。在随后的摸索中,王金合又首创了炉钧金斑釉,极大地丰富了钧瓷的窑变色彩。 在陶瓷中,以金色作装饰的很少,在宋代当阳峪窑中曾出现过,但那是将黄金掺入釉中,施于胎上,烧成后金光灿灿,可以看到一层黄金熔流的痕迹。而在定窑白瓷中也有描金器的出现,但这些和炉钧均不相同。
王金合烧制的炉钧,釉料均采用钧瓷的传统釉料,只是在配比上有所变化;在烧制技艺上,采用传统的钧瓷烧制技艺,低温素烧,高温釉烧,不同于景德镇的“炉钧”烧制方法。和卢钧相比,王金合突破了一窑一器的局限,每窑均能装烧几十件;而在釉色花美上,王金合的炉钧之美不输于任何一家。那金丝线桃花片,过去只是听说,而今在炉钧坊却是目睹。
在王金合的炉钧珍品中,《窑魂》堪称首屈一指。放于笼盔中的这件作品,让我们看到了钧瓷神奇窑变的痕迹。它仿佛一件现代钧艺品,却完全是自然天成。此件作品入窑时通身施釉,出窑时80%的釉脱落,只有口部有釉。釉厚而流动,别有韵律,不仅有色彩的多变奇异,更有流动的美感。那窑变而成的金色,闪闪发光,那温润厚重仿佛唐钧的爆斑,自然流畅。鸡血红、天青月白、翡翠绿,大自然的颜色尽在其中,充分展现了炉钧对色彩的表现空间。这件作品在2007年9月“上海收藏家喜爱的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中获得金奖。
其炉钧《紫金钵》,体量虽不大,却体现出炉钧的精髓。它在传统古朴的造型中,不事张扬,却蕴涵着高贵典雅之气。那种光华似乎来自久远,让人慨叹:炉钧之美,叹为观止! 欣赏着华美的炉钧,让人不免想起王金合大师,那皱纹刀刻的面颊,那头顶的华发,真的很难与炉钧之美联系到一起。不过,他们实实在在地联系到了一起,一辈子的追求,一生的心血,一路的坎坷,都无法让他们放弃。因为,他们和钧瓷联系到一起的是那颗对钧瓷的挚爱之心和永远割舍不掉的血脉。
天作之合 缔造传奇
———记当代炉钧泰斗、中国钧瓷行业的领军人物王金合大师
1965年农历三月的一个春光融融的普通日子,却是23岁的王金合的大喜之日——他要跟同在国营瓷厂工作的比他小4岁的杨桂荣结婚了。那正是破旧立新、移风易俗的革命年代,一切从简。他们甚至连婚宴都没敢摆,白天还在厂里上班。晚上,当与新娘子杨桂荣步入他们简陋的新房时,新郎官王金合或许已经意识到,他跟杨桂荣结婚,就等于跟钧瓷结婚;他把杨桂荣娶进门,就等于把钧瓷娶进门。从今往后,他不仅要与杨桂荣白头偕老,还要与钧瓷厮守终生。
因为妻子杨桂荣的娘家是神垕著名的钧瓷世家。
杨桂荣的爷爷叫杨书信。民国初年,杨书信的父亲杨拐子一副担子挑着杨书信和他的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从鸿畅岘口老家来到神垕,从此,在神垕扎下了根。
杨桂荣的父亲杨留海是杨书信的独生子。而杨留海却一气生下了八男二女。杨桂荣是长女。杨留海一大家子全都从事钧瓷生产。把杨桂荣娶进门的王金合自然也不会干别的。1975年,王金合和妻兄杨富州偷偷在自家小院里建起了一座一立方米的小窑。其时,两人都是禹县国营瓷厂的工人,他们白天在瓷厂上班,晚上在家偷着烧窑。两个年轻人不是想靠此发财,而是想烧出他们魂牵梦萦的釉色——宋代的天青、月白,元代的红斑、豆绿。那时,王金合已经33岁,不仅过了而立之年,而且早过了做梦的年纪,可他仍在做梦。王金合爱做梦。王金合一直在做梦。王金合到今天68岁了依然在做他的钧瓷梦。
梦有成真的时候,也有破灭的时候。1983年,王金合的“过年窑”烧砸了。一家人过年的开销全指望这一窑呢,可是却烧砸了,王金合别提有多伤心了。这个年,全家人过得冷冷清清凄凄凉凉。
2006年,王金合的一座5立方米的新窑落成点火。此时,距离他和妻兄杨富州偷建私家小窑已经过去30多年。经过30多个寒暑的摸爬滚打,王金合的技术、经验均已炉火纯青。第一窑,就烧出一件堪称炉钧绝品的“钧魂”罐;第二窑,又烧出一件高足葵花“嫦娥奔月”果盘。第三窑,又烧出一件天蓝釉“鸡心”碗。王金合的天合坊顿时声名大振,从神垕镇的几十家窑口中脱颖而出。
王金合的客户来自全国各地,有北京的、天津的、西安的、上海的,都是懂钧爱钧之人,他们对王金合烧制的炉钧赞不绝口,钟爱有加。
王金合的天合坊专烧炉钧。王金合这一生都在研究炉钧。然而,何为炉钧?炉钧是何时产生又是何时消失的?王金合一开始并没搞明白。于是他就买书读,找资料看,四处请教,最后终于弄明白,炉钧原来是一种先高温素烧,挂釉后再在低温中二次烧成的低温釉瓷器。炉钧的原产地不在神垕而在千里之外的景德镇,创烧于清雍正年间,历经百年,突然神秘地消失。直到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才又在神垕卢氏兄弟的手中复活,因此炉钧亦叫卢钧。在王金合看来,卢氏兄弟的卢钧不知要比景德镇的炉钧漂亮多少倍!可是从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到上世纪60年代,炉钧又令人遗憾地销声匿迹了。为了抢救炉钧,让炉钧在自己手中复活,重现辉煌,已近古稀之年的王金合仍在焚膏继晷、殚精竭虑。
没见王金合之前,就在报上看到王金合又烧出炉钧冰花釉的消息,知道这是王金合继烧出炉钧金斑釉、炉钧桃花片釉之后,又创烧出的一个炉钧新品种。而且还听人说,王金合一天到晚都在窑上,轻易不出门,好找。
果然,我们的车子一进天合坊,王金合便满面春风地迎出来。系着围裙,戴着袖头,腰板笔直,满头白发——这就是久闻大名的王金合?
王金合也属马,比我大一旬的马。相同的属相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
王金合说他正在装窑,并风趣地称自己是目前神垕镇奋战在钧瓷生产第一线的年龄最大的窑工,然后解下围裙,领我们参观他的展厅。
王金合的展厅是几孔旧窑洞改建的,别具一格。王金合对自己产品的介绍讲解更是别具一格:“走进展厅看一遍,钧瓷色美靠窑变,金斑金钉金丝线,翡翠碧绿胭脂斑……”
七字一句,合辙押韵,朗朗上口,王金合的解说词居然是诗!想不到王金合还会做诗,还是个业余诗人!
“我这是瞎胡连,不能叫诗,顶多算顺口溜。想听吗?想听还有:68岁不算老,我与钧瓷离不了,活到老呀干到老,钧瓷陪我一起老……”
我忍不住击掌叫好。
“自从改革搞开放,个人建窑我率先,为烧钧瓷受磨难,领导找我把话谈。偷偷摸摸搞实验,下定决心还得干,烧出天蓝月白釉,还有元钧带红斑。为给钧瓷作贡献,累死累活无怨言,青年时代开始干,一干就是几十年。继承传统烧煤窑,再把炉钧来实验,千次烧来百次炼,滴滴血汗流胸前。白发苍苍花了眼,为烧炉钧还得干,继承创新有发展,烧出精品在眼前。金斑银星桃花片,金丝翠绿胭脂斑,不图名气不图钱,只图钧瓷往下传……”
当王金合滔滔不绝地背他的诗作时,我不知击了多少次掌,叫了多少声好。如果不是时间有限,兴致越来越高的王金合会一直给我背下去。
“献丑献丑,让你见笑了!”王金合说,“我这人是扒叉命,天生闲不住,脑子身子都闲不住。从早上6点一睁开眼,我这脑子就转开了,一天到晚想的尽是钧瓷,咋配料,咋制釉,咋试烧,咋创新,想得脑子疼了,木了,实在转不动了,就想诗,想诗是我最好的休息……”
末了,王金合把我们带到他的窑洞式展厅正中央,指着墙上的一幅显然经过放大的黑白照片说,这是神垕几位著名钧瓷老艺人的合影,拍摄于1959年7月19日,非常珍贵难得。然后又指着照片上那几位须发全白的老人,告诉我哪位是他老婆杨桂荣的爷爷杨书信,哪位是卢广东,哪位是卢广文,哪位是王凤喜,哪位是郗杰……
我望望墙上的照片,再回头望望身边的王金合,忽然发现,今天的王金合已经活到了照片上那几位老人当时的年纪,都是一脸皱纹,满头白发,甚至连神情都惊人的相似!
王金合与照片上那几位老人的确属于同一种人。他们同为钧瓷薪火的传人,区别只在于生活的年代有早有晚有前有后。1959年那个炎热的夏天,当杨书信正襟危坐一脸严肃地注视着照相机镜头时,绝不会想到,在他的一大堆徒弟儿孙中,将来最能继承他的衣钵、最能把钧瓷发扬光大的竟然是他的孙女婿王金合。薪尽火传,代代不熄,正因为有无数像杨书信、王金合这样把一生都献给钧瓷的人,古老的钧瓷艺术才永远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