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天气大变,气温骤降,刮起了寒风。
我们乘坐公共汽车去游览天坛。
天坛,原名天地坛,是内坛南部圜丘坛和北部祈谷坛的合称,占地面积达27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坛庙建筑群。天坛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明清两代皇帝在“三孟”时分祭天、祈谷和祈雨的地方。其中祭天、祈雨在内坛圜丘建筑群进行;祈谷大典则在内坛祈谷坛建筑群进行。明清两朝共有22位皇帝在此举行过654次祭天大典。
明永乐迁都北京后,按照其父朱元璋在南京建设的大祀殿形制,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北京正阳门外五里处修建天地坛,那时,天和地是合并在一起祭祀的。到了110年之后的嘉靖九年(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地坛,专门祭祀地神,天坛才成为专门祭祀上天和祈求丰收的场所,改天地坛为天坛。整个天坛的改建工程于嘉靖十一年(1532年)完工,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又增建一道新坛墙。万历十四年(1586年)开始大修天坛,两年后工程竣工。清代在乾隆元年(1743年)和乾隆六十年(1795年)先后对天坛进行大规模的增改扩建。
目前天坛仍保留乾隆时期的布局,其布局特点可以用“一、三、五、七、九”五个数字概括说明:一道中轴线(南北方向,长度近1700米)、三道坛墙(内坛墙、外坛墙、东西隔墙)、五组主要建筑(内坛的圜丘坛、祈谷坛和斋宫;外坛的神乐署和牺牲所;共存建筑600间)、七星石、九座坛门(圜丘的四座坛门、祈谷坛的三座坛门和外坛的圜丘门、祈谷坛门)。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天坛成了侵略军的总兵站。德军司令瓦德西还把联军司令部设在斋宫,并把大炮架在圜丘坛上,准备炮打紫禁城。
辛亥革命后,天坛改作农商部的林场。
天坛于1918年辟为公园,1925年正式对外开放。
1938年,日军1855部队在天坛内培养细菌,并用中国人做“活体实验”。天坛见证了旧中国的屈辱史。
天坛是北京城区面积最大的以常绿针叶树为主的绿地。1949年后,政府多次对天坛进行修葺和绿化。1957年被列为北京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天坛游览票35元一张,我们购票后从西门进入。
游览天坛,不能不介绍一下天坛的坛墙和坛门的沿革。
天坛分内、外两坛,有两重围墙。外坛墙呈“回”字形,南面方形,北面为半圆形,南方北圆象征的是“天圆地方”,也称天地墙。明代,天坛内外两重围墙全部用土坯筑成,是一座殿脊走廊式的土城,也称为天坛土城。乾隆十二年(1747年),土城改为砖墙,下部包砌三层城砖,中部到顶部包砌两层城砖。内坛墙的墙顶宽度缩减为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为没有廊柱的悬檐走廊。外坛墙改为两面探出殿式,房檐为平房式。现在内坛墙周长为4152米,高为3.53米,南北墙距1283米,东西墙距1025米;外坛墙周长为6553米,南北墙距1657米,东西墙距1703米。
明清时期,外坛墙的东、南、北三面没有门,只是在西面有两座大门,分别为祈谷坛门和圜丘坛门。1949年后开辟东门和北门,南门是拆除外坛南墙后露出来的内坛南门。内坛的东西隔墙将内坛墙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南部的东、南、西三边分别辟泰元门、昭亨门和广利门;北部是位于隔墙中段呈半圆形的成贞门,三面辟东天门、西天门和北天门。
天坛是北京市民晨练的好去处,路边和空地上全是锻炼和娱乐的人群。使我们想起了一部老电影《地下尖兵》,我地下工作者在天坛松林中一边打太极拳一边交换情报的镜头,至今难以忘怀。
路南不远处是神乐署。
神乐署,位于广利门外西北,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创建,当时叫做神乐观,因为明代乐师大多是道士,所以称作“观”。神乐观隶属礼部太常寺,是坛庙祭祀乐班的驻地和管理机构,为神乐署的前身。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年)改名为神乐署。那时,这里属于坛外,现在属外坛范围。
神乐署,是培训祭祀乐队的“皇家音乐学院”,它的使用面积在天坛所有殿堂中最大,面积约9420平方米,为三进院落,是管理祭天时演奏古乐的机关。围墙呈长方形,大门坐西朝东。前殿明代叫做太和殿,清代康熙年间改称凝禧殿,汉白玉殿基,覆绿色琉璃瓦,这种瓦叫做削割瓦,极为罕见。后殿是显佑殿,四周有廊房。后院有袍服库,北侧向东是典礼署、通赞房、恪公堂、正伦堂、候公堂和穆佾所。南侧向东为奉祀堂、掌乐房、协律堂、教师房等。
明嘉靖年间神乐署人员多达2000多人,清初定为570人,其中乐生180人,文舞生150人,武舞生150人,执事乐舞生90人。坛庙祭祀乐由太常寺神乐署掌管,共配两个乐班;一个是坛庙中和韶乐班,担负天地坛大祀演奏;另一个是请神欢乐班,担负日、月坛中祀演奏。
神乐署南侧是牺牲所,与天坛主体建筑同时兴建。初名神牲所,清代改名为牺牲所,是饲养祭祀用的牛、羊、豕、鹿、兔等动物的地方。
据记载,原牺牲所坐北朝南,内设牛房、豕房、鹿苑、羊圈、兔房、草房、磨房、豆料房、泡料房、内库房,以及牺牲所的满汉官员、牧夫、草夫和守军的住房。
古代祭天需要大量的牲畜,而且用畜的标准极高。如用作祭祀的牛,必须是头角端正、健壮、无杂毛的黑牛。据史料记载,明代每年要用祀牛204头,北羊806只,山羊109只,猪979头,鹿24只,兔216只。清代祭天用畜更是有增无减,可见“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言之不谬也。
神乐署正在举办古代乐舞展,门票价格不菲,不敢擅进。
再往东,路南便是斋宫。
斋宫,位于西天门内西侧,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雍正三年(1725年)、乾隆七年(1742年)、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都曾重修。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在这里设联军总司令部。
斋宫整体呈正方形,坐西朝东,顶部覆以绿色琉璃瓦,以体现帝王对天称臣和自虔的思想,总面积约4万平方米,有小皇宫之称。自雍正九年(1731年)起,由于紫禁城内另建有斋宫,此处便被称做外斋。
宫殿周围建有两重围墙,外墙称做砖墙,内墙称做紫墙。外墙是绘有1300多幅彩画的回廊,共计163间,驻有重兵守卫。回廊外面深沟环绕,防守极为严密。围墙正东有宫门两道,左右各有一座角门,角门前面各有一座汉白玉桥。
进入斋宫东门,北侧建有钟楼,楼内高悬明成祖永乐皇帝在位时铸造的一口太和钟,又叫做素面大钟,高2.8米,直径1.55米。皇帝祭天从斋宫起驾时即鸣钟,到登上圜丘坛钟声即止。祭祀典礼结束时钟声再起,洪亮的钟声为祭祀典礼大壮声威。
进入二道门后,正中的殿宇就是斋宫的正殿。正殿前月台上左为斋戒铜人亭,右为时辰亭。斋戒铜人亭中的铜人手持斋戒牌,据说是仿照唐代名臣魏徵的形象铸造的。时辰亭为庑殿顶,斋戒期间,专门有官员将时辰牌放在亭内,再由宦官呈给皇帝。
斋宫正殿为五开间的宫殿,周围有汉白玉石基石柱。因殿顶呈拱圈形,故称无梁殿。殿内正中设屏风和宝座,匾额为“钦若昊天”,是敬畏上天的意思。其余四间是陪同皇帝祭祀的大臣临时休息的地方。皇帝在此斋戒称之为“致斋”。要求皇帝此时不理刑名、不听音乐、不入内寝、不饮酒、不进荤。
正殿之后是寝殿。是皇帝斋戒时的住所,其中南边是皇帝夏至祈雨时的住所,北边是皇帝冬至祭天时的住处。寝殿后有两座随事房,北院是衣包房,供给皇帝的服装;南院是纠仪房,专事斋戒期间负责生活起居。
此外还有熏沐殿、首领太监值守房、典守房、御膳房、茶果房和什物房等辅助建筑。所有房屋都是五间一套,左右对称。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介绍斋宫和牺牲所,主要是想说,就是号称九五至尊的皇帝也并不是“秃子打伞——无法无天”,而是敬畏天地的,在祭祀的问题上绝不含糊。
斋宫的正北面有一组亭廊结合的庭院。主体建筑是近年从中南海迁来的双体亭,是乾隆为其母亲祝寿而修建的,平面呈寿桃形,形如双环相扣,亭体由两个圆亭相互衔接构成,俗称双环亭。重檐圆顶,黄琉璃瓦宝顶,上檐孔雀蓝镶黄边,下檐金黄镶蓝边。其东西各有走廊,西廊曲折回转,中有方胜亭,为两个方亭相交,与双环亭东西相对。东南角有叠石假山,上有扇形亭一座,面向双环亭。三亭遥相呼应,造型新颖,结构巧妙,色彩明快,中间夹杂草坪花圃,是一座别有风趣的庭院。
我们在双环亭中略作休息后,起身向东边的祈年殿走去。
祈年殿,天坛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同时也是北京旅游业的标志。
每年农历正月第一个辛日,皇帝来此祈求上天保佑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起初叫作大祀殿。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改建,称为大享殿。整体建筑为圆形三重攒尖顶式,上层是蓝色的琉璃瓦,中层是黄色的琉璃瓦,下层是绿色的琉璃瓦,从上至下依次为蓝、黄、绿,分别代表上天、皇帝和庶民,象征天、地、人三位一体。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修时,把三层檐的颜色都换成了蓝色的琉璃瓦,象征蓝天重重,改名为祈年殿。光绪十五年八月二十四日(1889年9月18日)毁于雷火。次年重建,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竣工。1970年又重修,1971年9月竣工。
祈年殿四周是方形的壝墙,周长约600米,四面各有一座门,我们从西门进入院内。
祈年殿前有东西配殿各九间,建在高1.5米高的砖石台基之上,曾是存放配祀神牌位的地方。明代时配殿后还建有九间配殿,叫做双重配殿,共27间,乾隆十五年(1750年)将重殿拆除。
我们首先进入西配殿参观祭天活动展览。从展览中我们看到,历史上的祭天活动是有严格规定和一整套议程的,丝毫马虎不得,任何一个皇帝都不敢敷衍了事。即使是权势熏天目无祖制的慈禧,也不敢代行皇帝主持祭天大典。
离开西配殿,我们以祈年殿为背景拍照留念。我猛抬头看到一位男游客挎着一台和我手中同型号的“索尼—717”数码像机,便上前和请他为我和爱人拍张合影。男游客满口:“OK,OK!”点头答应,我才看清他是老外。
合影后,我们谢过老外,朝祈年殿走去。
祈年殿,坐落在三层圆形的汉白玉台基上,面积约5900平方米,台基分为三层,坛面上铺设的是金陵紫金山官窑厂产的清水澄浆方砖。坛面上层直径68.2米,高1.82米;中层直径79.6米,高1.83米;下层直径90.8米,高1.91米,三层总高5.56米。三层坛八面出阶,每阶为九级台阶,南北两面各三出,东西两面各一出,三层坛面周围有石护栏,各层栏板数均为108块,共324块。护栏下是须弥座式坛座,均有排水孔。
祈年殿到了,如今祈年殿不允许入内参观,我们和游客挤在门口听服务员介绍祈年殿:“祈年殿殿高32米,直径30米,为三重檐式,殿顶莲花座上是巨大的镏金宝顶。殿内中间四根柱高19.2米,直径1.2米,称作龙井柱,也叫做四季柱,因为它们所划分的四个柱间由东、西、南、北依次代表的是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中环的12根金柱所划分的12个柱间表示的是一年的12个月份(东、西、南、北与四季相对应各为三间,北间为正月,东间为二月,依次排列,正月、二月、三月与‘春’对应,四、五、六月与‘夏’对应,七、八、九月与‘秋’对应,十、十一、十二月与‘冬’对应),外环的12根檐柱所划分的12个柱间表示每天有12个时辰。正北开间代表‘子’,正东开间代表‘卯’,正南开间代表‘午’,正西开间代表‘酉’。外环十二根柱位和十二个柱间分别代表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春季正月柱位代表立春,柱间代表雨水,顺时针下个柱位代表惊蛰,柱间代表春分,依次排列),一共是二十八根柱子代表天上二十八宿。
殿内柱子的分布十分独特,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这种构件数量也体现中国古代农历中对时间的认识和对天体的总体概念。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参观祈年殿达十一次之多。
殿顶是九龙藻井,正对下方地面中心的圆形大理石,上有天然的龙凤纹,俗称龙凤石,与龙纹藻井及殿内壁的龙凤和玺彩画交相辉映。殿内北部圆形石台上的雕龙宝座供奉的是‘皇天上帝’牌位。东西两侧石台上的宝座供奉的是‘皇帝祖先’牌位,宝座后面均有木质浮雕屏风。”
听完讲解,绕过祈年殿,沿着台阶走下台基,后面便是皇乾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