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旅思
-----行云 首届环喜马拉雅穿越游记
第一篇 理解
在这次环喜马拉雅徒步活动发的资料上有这样几句话:
今天在路上——
兄弟姐妹途中遇,和为贵……
追风寻梦任飞翔,身心爽……
无欲无求无交易,天地宽……
人生长短归本源,途快乐……
可是,我真正理解这句话是在喜马拉雅的徒步路上。这几句话的来由还有一段插曲
这次活动前,徒步中心小胡找到我说:“主任想让您帮助修改点东西?”随后我接到要修改的文字, 都是兄弟又姐妹,和为贵……
追逐梦想心飞翔,身心爽……
得失在此不交易,天地宽……
人生长短归本源,还是我……
我咂摸文字想表达的意思、用途。按我的理解修改为:
中国徒步寻梦想,心飞翔……
天地无边任遨游,身心爽……
都是兄弟又姐妹,和为贵……
得失在此无交易,天地宽……
人生长短归本源,在路上……
但是回复很快就回来了,让再修改,我有些伤脑筋,又写了几句,但仍不满意,就让妻子理解一下金主任大脑中意思,也写几句,我写的是:
乘秋风,放飞梦,又踏新程。
寻宁静,抛忧思,放飞心灵。
同感动,相携手,黑发白发。
高原风,徒步走,南北珠峰。
而妻子似乎琢磨到金主任本意,写的刊登在那份资料上了。
当我风尘仆仆,脏了吧唧味了巴拉结束了21天旅程,再看这几句话时,我突然醒悟了,理解了那段话的本意,体会到金主任煞费苦心由千百次户外徒步活动中提炼出的精髓,是经验,是启盼,是希望。
是啊,原本素不相识的几十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突然相聚在一起,有企业老总,有银行白领。有自由职业者,有的知识满腹,有的财富五车。有的曾徒步天下,有的才初上高原。但是大家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走到一起了。同吃同住同行,跋山涉水,穿越国境。年龄不一,体力不同,习惯各异。可是又要集体活动。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矛盾,而户外者又都是个性十足的“驴”。
集合上车了,有的准时准点有的迟到拖延,徒步行走了,有的相互照应有的吵闹不停。安顿住下了,有人服从安排有人挑挑拣拣,进屋休息了,有人谦让洗漱有人不顾他人先洗澡再洗衣服,等等。当看到听到这些不和谐之音之现象时我突然悟到那几句话,途中相遇了,我们都是兄弟姐妹,一切都要和为贵呀。好在这支队伍在大多数人互谅互让中,在金主任、西贝不断调整中,顺利走完了全程。不和谐的声音也淹没在大家爽朗笑声中了。更有那年岁虽大但总是为大家端饭搬运行李的老刘大哥,在5千米高原徒步中为大家背包搀扶体弱的小刘老弟,第一次长途行走的任总,笑声爽朗的孙大姐,他们的精神感动着、鼓舞着大家。他们的行为像金子般闪烁,久久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这次旅行结束了,但是这几句话我想大家不应忘记,当我们徜徉在湖光山色中,体质得到升华时也要提升你的心,你永远不是一个人的徒步,只有与周围的一切和谐相处时,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互谅谦让,送人玫瑰,手有余香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我愿与大家共勉,相遇在那苍茫的路上。
(未完) 第二篇西行的窗口
又一次登上西行的列车,又一次坐到了列车的窗口。
不知是多少次了,但窗口依然吸引着我。
列车开动了,周围渐渐安静下来。一杯清茶,一本书或者其他读物,一个人静静守在窗口,看着窗外掠过的景物,但思绪已经不知飞到哪里去了。有时一本古诗词在手,寻觅诗人曾经的意境,有时翻阅一本地图,寻找走过或者将要走的行程。
我不喜欢打牌,少许的聊天,愿意孤独地坐在窗口看风景。
记得第一次对窗口产生兴趣是读了一本诗集,那是上个世纪60年代一位著名诗人写的:“在九曲黄河的上游,在西去列车的窗口.......是大西北一个平静的夏夜,是高原上月在中天的时候。”诗中描绘的风光,让我向往。从此,我就不断地守在列车的窗口,寻找那理想中的意境。
第一次坐在列车的窗口是在1967年冬,借着“文革”大串联的便利,12岁的我坐上开往南方的火车,在汽笛鸣叫和滚滚蒸汽中,我透过污迹斑斑窗户,贪婪地收敛着外边的世界,看着与家乡异样的风光,车厢内噪杂脏乱并没让我扫兴,幼小的心灵种下窗口的萌芽。从此,我的足迹就不断地填补着雄鸡版图的一处处空白,而火车汽车是我最喜欢的出行选择。飞机太快了,窗外的风景太单调,没有旅行的感觉,浩瀚的天空无边无际,让思绪没有落脚的地方,只有贴着地面旅行才感到真实,窗外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让你觉得踏实,可以将你的喜怒哀乐融入大地,与窗外的世界产生碰撞,激发灵感的火花。
现在,我又坐上西行的列车,参加徒步中心组织的穿越活动,沿着青藏铁路看望雄伟壮观的喜马拉雅山脉,窗外,等待我的将是壮丽的画卷,虽然我在窗口看到过北国的鹅毛大雪,风雪中牧归的牛群,看到过南国雨丝涂抹着窗口,披着蓑衣的农民在稻田耕作,但这一次旅行,窗外会告诉我更多,但是什么呢?不知道,因为每一刻都是崭新的。
夜色悄悄的来了,一簇簇灯火如流萤扑来又飞走,黑暗淹没了一切,但窗外并不寂寞,月亮升起了,银色的月光将山川河流染上冷冷的色,让浮躁的心立刻平静下来。我看到过绿茵如毯的广阔草原,山抹残阳如血的夕阳,如今我又看到了诗中的意境寻找到了美丽的瞬间。但是窗外并不都是阳光下的灿烂,我也看到了污染哭泣的河流,裸露着疤痕的山川,站台卖山货挣学费的少女,窗下眼睛失神乞讨的老人。有美丽也有丑陋有善良也有邪恶有精彩也有无奈,世界就是如此,透过窗外的一幕幕,你不得不思索,我能做点什么,世界我无法改变,我能改变自己些什么?
如今可喜的是许多在悄悄的改变,身下的列车越来越快,轮轨的声音越来越轻柔,窗户越来越明亮,而窗外河流的颜色变清澈了,山川美丽了,高高的楼房取代了低矮的棚子,就像我现在坐的这趟开往世界最高海拔的列车。
列车不舍昼夜的行进,西安、兰州、西宁、格尔木.......每一站停车我都要下去,贴近那片土地,吸允清凉的气息。让真实更真些。我知道,每一个站名都是一个故事,每一座城市都是历史,它们有着大漠风沙、长河落日、古代文人墨客都曾留下足迹,吟诵诗篇,可许多地方也未曾到达,而我要去的地方是李白杜甫未去过的,想到此处,我不由感到一丝自豪。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大家希望看到纯朴、自然的目光,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这种目光越来越稀少了,可是毕竟还有,就像张艺谋选择《山楂树》的女演员,就像我拍到藏族小女孩的目光,列车是社会的窗口,大家希望看到最美的风景,但在先发展再保护的今天,窗外的魅力越来越少了,但毕竟还有,就像我们现在看到和即将踏上的土地。中国高速铁路让我可以走的更远,可以在窗口看到五大洲的风光,我相信。
第三篇 我的外语
我的外语如何?怎么说呢,我说的外国人听不懂,外国人说的嘛,我也听不懂,哈哈…… 上中学时正是“复课闹革命”的1968年,学的俄语,课本只有薄薄的十几页,3年下来只学会了“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几句政治口号。改革开放初期,跟着"外语热"潮,在单位电视前跟着陈琳老师学过一阵,但除了记住“thank you”“how are you”之外,其它都就着饭吃了。你说,我的外语能有什么水平呀。 这次要出国了,虽说是跟着团一块走,但是总要自己学几句以防万一,走单了、掉队了怎么办,就像徒步时兜里总要装几块糖几袋牛肉干似地。于是,说干就干,我四处搜集尼泊尔日常用语,抄在随身笔记本上,你好:“那妈思爹”,鸡蛋:“恩达”,面包:“包落地”,还有咱们北京人传统问候语:你吃了吗?“太白梨”,“看那看怒把有”?这是对男人问候时说的,还有对女人说的,等等几十句,心里稍微踏实些,临时抱佛脚嘛。 在尼泊尔前几天顺利过去了,最后两天我的“外语”开始经受考验,出了洋相。 去卢卡拉徒步前我把大部分行囊存在加德满都酒店,减轻徒步重量,其中包括我心爱的已经受伤的相机和镜头,几天后回到酒店时我把其它行囊取走了,唯独将最重要的摄影包忘记了,一会儿,西贝电话给我,问:“是否把包都取走了,现在有一个包没人取呢?”我毫不犹豫的回答;“全取走了!”过了一会儿,我轰地一下想起来,我的摄影包没取呢,那可是我全部细软宝贝呀!来不及换衣裤,赶快跑到服务台,可是偌大一楼大厅已经空空荡荡,我四处找西贝,其它队员告知,她已经逛街去了。我找到总台一位服务生问是不是还剩一个包,服务生睁着茫然不知的眼睛,我才想起,我的话他不懂啊,我又赶紧说:“我地,china,你的明白。”他摇摇头,我比划着包的样子,指着他身后的房间,“我的包有没有?”同时学着电影中外国人说话时眉毛眼睛都动动的样子,可能我的眼睛太小,表情也没管事。他还是摇头,说了几句英语,可是我又不懂啊。我让他出来,拉他走到大门处,指着我们这次的宣传画说:“我地是这个团的,我的包,”就像电影中日本鬼子说中国话似的。其结果可想而知,正在我抓耳挠腮时,妻子和同行团友下来了,嘟嘟囔囔说了几句,服务生终于明白了,带我们走到一个房间,打开锁,果然我的宝贝摄影包在一个角落孤零零的躺着那,我长长出了一口气,心中石头落了地。 回国途中我们在新德里转机,需要等待几个小时,妻子和团友单姐不耐寂寞,想既然到了,不出去看看人家该挑理了,毕竟是邻国嘛,于是大摇大摆下了楼,出了检查口到免税商店逛去了。一会儿,需要换登记牌了,我去找他们也下了楼,看到许多人在等待检查护照出关,我犹豫了一下,想“会不会不让出去呀”可眼前没有人管呀,可能已是深夜了,警察下了班,也可能他们没见过这么胆大的,于是找了一个没人管的站口我就出来了。拿了她们的登机牌向回走,刚上楼,两个拿着枪的警察就过来了,黑黑的面孔,睁着警惕的眼睛咦里哇啦问我,我心里很紧张但仍然露着笑脸搬出我的老三句“我地,chian,我出去找媳妇去啦,赶紧又拿出护照让他看,不时盯了一眼闪着蓝光的枪,警察拿着护照依然不罢休,说着我听不懂得话。我心里很着急,可是又毫无办法,赶紧冲着远处的西贝招手,西贝跑了过来,我心中立刻踏实下来了。西贝眉飞色舞表情丰富的说着流利的英语,并拿出我们团的名单,小嘴喯喯喯喯的像机关枪似地一阵横扫,对方将护照和名单对照了一番,明白了,放行了。我赶紧对西贝说,下边还有两位呢,是不是我去找找,西贝赶紧交涉,一个穿着不同制服的警察说,他们去找,一会儿,我妻子和团友单姐大摇大摆坐电梯上来了,警察对她们重新安检,她们似乎并没有意识到问题严重性,说说笑笑,一屁股还坐在安检警察椅子上,那位警察一脸诧异,我隔着玻璃看着一切,很着急,但又不能大声提醒。 两次遭遇,让我体会到外语的重要性,一位伟人说过“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咱们不想再和谁斗什么,只想不让自己受瘪罢了,如果没有西贝解围,不知要闹出啥新闻呢。因为出了海关检查口就等于出了国,我们擅自走出等于越境啊。 所以现在依然对西贝心存感激。当时暗下决心,回来后一定要学习英语,但回来已经数日了,依旧有计划没安排,唉,真没出息。 西行旅思
第四篇 那只小狗
我是在布达拉宫围墙外遇到那只小狗的。
拉萨有四条转经线路,围绕着布达拉宫是其中一条,到拉萨第二天早晨,我和妻子、朋友随着转经的人流顺时针行走着,在人们纷乱的脚下发现这只黄色小狗钻来钻去,像蝴蝶犬。西藏是狗的自由王国,除了闻名于世的藏獒之外,其它的狗也享受到这种权利,可以随便出入饭馆、酒店,商场任何场所,很少栓养,反倒是“犬中之王”藏獒给栓养起来。狗是人的朋友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也是到西藏看见的一道景观。这里的狗得到人们的善待,受到佛教氛围的熏陶,也是规规矩矩,窄路相遇,礼让三分,群居群聚,很少打架,当你在街头巷尾遇到高大威猛的狗时,不必害怕,它会不声不响由你腿边蹭过,但如果在草原上或进入人家院落,那就另当别论了。
据说上世纪七十年代在西藏一个部队召开大会,传达上级文件,很严肃。上千人在操场坐好,首长在台上正要讲话,突然两只狗上了台,当众交配起来,弄得大会也严肃不起来了。
我喜欢狗但不养狗,一是妻子除了裘皮大衣外,其它带毛的都不喜欢,二是没有精力侍弄,不愿意始爱终弃,但遇到狗总是要驻足观看,喂点食物,满足我爱狗之心。所以当我看到那只小狗时也不例外。我蹲下身,掏出随身带的牛肉干给它。小狗似乎对辣味的牛肉干不感兴趣,没有吃,转身又向前跑去。但不时回头望我一下。
围着布达拉宫转完一圈后,我拐上回酒店的路,回头一看,那只狗在跟着我,我冲它挥挥手说,不要跟着我啦,但是它依然如故的跑前跑后,我过马路它过马路,我去卫生间它在外等着,我进饭馆它趴在脚下,我要了一碗牛肉面,把肉都给了它。等我回酒店进电梯时,保安给拦住了,我才脱了身。一会我又下来看时,保安说,给它买了根肠哄走了。并说;它可能把我当成主人了。
我在随后半个月旅行中,不断地与各处的狗相遇,在纳木错扎西半岛听了一夜月下狗吠,在老定日清晨几十条狗在酒店门口,在聂拉木县城,团友赵金铎也有了我同等遭遇,一只狗趴在饭馆外等他,久久不肯离去。
西藏,狗是一种现象一个话题也是一种文化,它由侧面反映了西藏的风土人情,而狗在那里也恢复着它的天性。不像我们城市中的狗,只是一个会喘气的玩具,是人的悲哀也是狗的悲哀。朋友,如果你去西藏请善待这些朋友,如果遇到我的那位朋友,请喂它一点食物,我在这里先谢谢啦。
不知那只小狗在那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