茗源村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海拔1500多米,夏季平均气温20度左右.是避暑的好地方.浙江最大的湿地--大仰湖湿地为茗源村管辖.茗源村古木众多.始建村于南宋.拍摄过电影<<十七>>. 全村人口500左右.距离景宁县城20 公里左右.从北溪村东折,沿水泥单线公路盘旋而上,开始进入高山腹地。几十分钟后,我们来到茗源村,村口古木参天,将阳光隔绝在外,小溪水在村口的密林间撒向深谷,鸟儿叽叽喳喳鸣叫个不停。离村口不远处是一丛稀疏枫树林,阳光趁机泼了下来.只见到几排清一色的古民居散落在小溪的两岸。村子非常安静,跟头顶的蓝天一样。
茗源村是炉西峡的源头,炉西峡又叫炉西坑,是我县小溪江支流,全长约40多公里,发源于东坑镇茗源溪、梅岐乡绿桐溪、鹤溪镇王木坑溪。三条支流于梅岐乡桂远村附近汇合后,北折经文成县周山村,流经渤海镇林圩、门潭,于大顺乡炉西坑口注入瓯江支流小溪江。峡谷秀峰叠峙,危崖突兀,溪水清澈见底,原始森林郁郁葱葱,景色极其优美。每逢双休日,温州、杭州、江苏、上海等地的驴友们纷纷慕名而来,络绎不绝。
“三溪汇庙前, 远望莲湖大。 宫岭环傍
下, 镜台护外边。风随曲水去, 雾结横山
颠。马鞍高峰耸, 茗源八景全。” 这是茗源
村吴氏家谱上记载的一首诗, 诗歌描绘了
茗源之美, 之奇。
2011年4月21日,记者和驴友一起来到位
于东坑镇海拔 !1000 多米高山上的茗源
村, 探寻炉西峡和我县饮用水源头之一的
茗源溪, 畅饮溪上的甘甜之水, 聆听花鼓
戏的古韵唱腔和传说故事。
寻源头之水
汽车沿公路盘山而上, 一路尽是新造
的毛竹林, 郁郁葱葱, 一片片绿色扑面而
来。据随行的茗源村驴友介绍, 村里非常
重视生态造林,光这两年就新造了 (...
多亩笋竹两用林。一进村, 首先呈现在眼
前的是 “三溪汇庙前” 水口旁的一大片苍
翠的古树林,一棵棵笔直的古木傲然耸
立。新种的树木枝干虽细,却笔直向上,
散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在村口等我们的吴
圣文书记告诉记者, 这片古树林已有好几
百年了。 “我们村自古以来就有保护树木
的传统, 只要有古木枯烂, 村民们都会自
发种上新树,以维护古木林的常青常
新。” 吴书记的言语间充满了自豪感。
茗源村有庙岗和宫岗两大古树林, 我
们来到庙岗古树林的山脚下, 顺着山势往
上走,眼前尽是密密麻麻的参天古树, 树
种也十分丰富, 有杉树、 松树、 枫树、 槐树
等, 小的有合抱大, 大的要好几个人才抱
得过来。我们来到一棵大柳杉下, 看其纹
路扭曲, 似地上旋起的一股烟, 又似天上
垂下的一根绳, 实在是美不胜收。走过一
段平缓的山岗,就到了一个三岔路口, 电
影 《十七》 曾在这里取景, 高高的古树下,
电影的主人公曾在这岔道口走过, 走向
城里。 踏着春光, 我们也从这路口走过,
去体味电影中年轻的主人公走向外面
看世界的心境。
我们沿着树林继续向上行走, 来到
一棵大枫树下, 俯视山下, 整个山村尽
收眼底。群山环抱下的茗源村, 有三条
小溪流从村中静静地流过, 汇聚于村口
流向下游。一座座古朴的木房沿溪而
建, 村中央那幢老房子特别显眼, 虽已
破败, 但那些雕梁画栋似乎在无声地诉
说着这个村古老的历史。
“树种得好, 水才清哩!” 村民吴希
忠说, 他还自告奋勇地带领我们去探寻
“三溪” 之外的另一支流—— —转漈后溪。
该溪因位于地名叫转漈后的山间而得
名, 是茗源溪流量最大的支流。从村口
出发, 大约 10分钟左右, 我们就来到了
转漈后溪口。我们沿溪溯流而上, 由于
山体陡峭, 林木众多, 原本10分钟的路
程, 足足用了半个小时才到达转漈后瀑
布。 只见溪水从百米高的岩壁上飞泻下
来, 冲到岩石上, 飞溅起一丈多高的水
花,然后随着石壁的高度分梯级直流
而下, 注入清可见底的深潭, 颇为优美
壮观。
“这水真是甜, 这才是真正的 ‘矿泉
水’ ! ” 随行驴友原野已经忍不住在那里
喝起源头水来。 “茗源村的水资源如此
丰富, 除了植被外, 主要得益于环村的
大仰湖、 外雁湖、 菖蒲湖、 岩里湖等高山
湿地群。 ” 吴希忠介绍, 茗源村属环敕木
山开发带,从草鱼塘森林公园过来, 步
行只需半个小时。 如果将来村子开发出
来, 将成为人们避暑休闲的旅游胜地。
听悠悠古戏
花鼓戏是茗源村的一大特色文化。
知道我们来, 好客的村民们穿起戏服
打起鼓, 要给我们表演花鼓戏。 穿灯、
演戏、 报福, 在二胡、 锣鼓和唢呐的伴
奏下, 演员们将一段茗源 《花灯舞》 演
绎得韵味十足。
据村主任吴金峰介绍, 自茗源村
的第一代祖先吴小七公开基, 传到第
12代茂字辈的祖先时,花鼓戏就传
到了村里。相传当时社会动荡, 民不
聊生, 民间流传着 “十年稻草九年荒”
的俗语。而茗源村由于海拔高, 地处
偏远, 没有受到战乱的影响, 加上村
风古朴, 村民勤劳, 庄稼收成较好。 一
天,一个凤阳花鼓戏班乞讨至此, 善
良的村民纷纷拿出自家的食物招待
他们。为了感谢村民的的热情款待,
以凤阳婆为首的花鼓戏班不仅给村
民们表演花鼓戏, 还将这谋生的戏曲免费
传授给了村民, 直至教会, 方才离开。
此后, 每逢节日或喜庆时刻, 村民们
都会跳起花鼓戏庆祝, 正月里还挑上道具
去别的乡镇演出, 甚至到了温州、 福建一
带。在原有曲调基础上, 茗源人对歌词不
断创新,能根据当地居民的要求即兴创
作, 备受欢迎。随着时代的发展, 花鼓戏
渐渐普及开来,但茗源的花鼓戏仍然是
艳压群芳。
72岁的吴圣熬告诉我们,关于这点
还有个真实的小故事可以证明。 有年正月
茗源村的花鼓戏班到金钟乡的官渡村 (今
渤海镇) 演出, 由于当时别的地方去表演
花鼓戏的也比较多,村民对此不感兴趣,
拒收了茗源的戏帖。戏班只好打道回府。
在出村的渡船上,戏班拉起二胡,敲响锣
鼓, 吹起唢呐, 即兴唱起了 《渡船歌》 , 自娱
自乐。 附近的村民被戏班的优美唱腔吸引,
马上报告村里。村干部又将戏班请回来演
了几天几夜。此后只要是茗源的花鼓戏班
来, 官渡村都热情相迎。
文革期间, 受破 “四旧” 影响, 茗源村的
花鼓戏班不再对外演出,但在村里还是会
偷偷地表演, 因此, 基本的曲调和歌词还是
保留了下来。现在, 虽然娱乐节目丰富了,
外出的年轻人也比较多,但逢年过节时,
村民们还是会演上几段热闹热闹。回来
的不少年轻人也很乐意跟老一辈的表演
者学唱花鼓戏。2007年 11月, 茗源村的
花鼓戏 《灯舞》 还获得了我县首届农民艺
术节演出比赛一等奖。
http://news.lsol.com.cn/html/shipin/xinwenlanmu/lishuixinwen/2011/0430/56443.html
这是一个对这村子的视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