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定南县老城河发源于岿美山镇画眉山及白石坳山,流经老城镇、历市镇、天九镇,
与广东省和平县江口河、岑江河、黄砂坑河、下车河等支流汇合后,至三溪口与九曲河汇合流入东江,
该地山高林密,溪涧长流,水势湍急。
旧时,每逢雨季,村民苦不堪言,时有乡民涉水时被溪流冲走。
清乾隆年间,由于定南经济较为发达,江西巡抚海城上奏朝庭,乾隆帝恩淮将定南县级建制改为“厅”,清朝地方行政区划为省、府(直隶州、直隶厅)、县(厅、州、县)三级,厅的级别,应为当今的县级市。
据说定南建制升级,不断扩容,引起毗邻的广东部分村民争纷,地界各执一词,纠缠不清。定南与和平两县的县令为息事宁人,议定以鸡啼时分起身,彼此相对而行,于两人以相遇处即定为边界。
谁知定南县令胸有成竹,当晚竟然贪杯,直到翌日午时方醒,匆匆上路,刚走出衙门数百米,就遇上了和平的县令,致使定南县城傍在邻省的边边上,成为全国立县一大特色。
定南莲塘人以种养为主,兼之经营钨矿,众多姓氏崇文重教、诚信经商,铸成望族,书写了莲塘城最美篇章。
河对岸的和平人,长期经销香菇木耳、茶叶、东庄纸等土特产,远销南赣各埠,大发其财,世代与老城和睦相处,血浓于水,共创辉煌。
莲塘乡绅廖国安,生于清雍正二年,是廖法明公后裔精英人物,其父廖守华,字秀林,是为乾隆岁国学生,平生多善举,为绅公正,为民善义造福乡梓,多有建树,深得乡民垂爱。
廖国安少而聪慧,勤勉好学,熟读四书五经,乡试成名,郡试成才,他怠于功名,随父在莲塘县城经商,开设商行,礼义待客。
大清乾隆38年,定南县改制为厅,城乡商埠百业俱兴,廖国安商铺生意日隆,其爱乡之情与日俱增,他认为要想生意兴隆,必须货源充足,要想货源充足,必须交通便捷,定南与和平两地,因受阻于湍湍激流,实为发展经济之绊,如若路桥畅通,势必商贸兴隆。
廖国安长年在商海搏浪,全凭一个“义”字,他与广东和平上陵江口李富荣过从甚密,结为知交。
廖国安将造桥之事与李富荣说岀,大家一拍即合,议定两地集资,负担各半,廖国安偕同李富荣等沿河勘察,最终选址于此,历经数年,建成连接两省的便民木桥。
时任和平县长林曇欣然命此桥为“定和桥”,和邑秀才陈佩中在龙南任职,曾题有诗句赞之:“定和桥头千级浪,商贾无惧五更钟,九府纵贯十八巷,七十胡同沐春风;东门莲香飘千里,青云巽塔傲凌空,惟见定河长流水,情连赣粤清气浓。
从此,定和桥人头涌动,商贸与日复加,渐渐地定南这边的村民,有人在对岸购得土地建房立祠。
“定和桥”历经两度花甲,成为风雨飘摇的残桥,清光绪年间,莲塘古城旱窝廖丰余等人倡议改造石板桥,大家一呼百应,发动民众捐银万元,历十年之功,方建成“四墩五拱”的石拱桥,中流砥柱,蔚为壮观。
时定南知县恩彦亲笔书匾《迎阳桥》,碑刻至今隐于桥墩下。其时知县心花怒放,分别在桥的南北两边撰联:一、蚊渡婆心因果大,骑驴诗礼风雨中。二、过客好听霓羽曲,隔河停唱鹧鸪声。
迎阳桥的建成,对沟通赣粤两省繁荣经济,交流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据说大桥落成时,正逢光绪皇帝驾崩,市民颇感不吉;1933年忠定公路建成从此桥通车;
1945年为阻日寇北上,国军竟然将此桥炸断,使日军艰难过境。
1958年人民政府重建此桥,忠定公路从桥上通行,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发挥无尽的能量,为江广两省经济发展助力。
星移斗转,物在人非,世事沧桑,时至今日,正阳桥仍丰姿犹存,赣粤高速旁侧经过,相映交辉,不老的迎阳桥正唱着激情的流水欢歌,颂扬着我们伟大的祖国,颂扬着赣粤两省人民的友谊,迎阳桥以它优美的英姿助力乡村振兴!
我骤时Pk李白的诗句:
江城如画里,山晓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写梧桐。我登北楼上,豪情唱廖公!
正为打造“老城莲塘,螺香四方”敞开双肩,欢迎五湖四海嘉宾到来!绘描新农村,共圆中国梦!
与老城镇委书记黄日强先生,我们相约在莲塘!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致谢!
报料电话/微信 18902777488 阿天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