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爆发了,这是地球深部高温岩浆经过火山通道喷射出地表的一种自然现象。这是地球以这种惊天动地的方式释放着、宣泄着自己的激情。这激情必然要毁灭许多形态各异的生命,也可能给人类造就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这座山,就是火山爆发造就的一个奇迹,就是火和水合力创造的一个奇观。被称作为古火山天然博物馆的雁荡山,就是其中的奇观之一。雁荡山,这个名字听起来不沉重,有点浪漫,有点诗意。在很久以前,这座山的山顶有一个湖,湖里芦花摇曳。南来北往迁徙途中的大雁,成双成对成排地在这个芦苇荡里逗留。因此,后人就把这个湖称作雁湖,把这座山叫作“雁荡山”。直到清代,有一个名叫方尚惠的人来到此地,他仰望山头,见“群雁嘹呖,飞集其巅”;登上山顶,见到的是“第觉满目湖光,渺弥衍荡漾,风吹荻叶,飒飒有声,雁且飞且鸣,群荟湖中”的景象。北京大学学者谢凝高说:雁荡山是由流纹岩构筑的具有个性优美的自然景观,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陶奎元等五位学者在论文里指出:奇特优秀的自然景观、全球意义的科学价值、浓厚的民族山水文化的积淀,雁荡山集三者于一体,这在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中是独一无二的。
如果是文人墨客说“独一无二”,那可能有夸张之嫌。但科学工作者们异口同声都说“独一无二”,那不能不说是理性观察、冷静分析和全面比较的结果了。作为审美对象,雁荡山有许多兴奋点让人三步一回头,甚至一步三回头。在享受美感的同时,总要情不自禁地问人问己:“这是为什么?”这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嶂?所谓嶂,其实就是垂直展开的悬崖峭壁,就是巨大无比的屏风。有的似板,有的似墙,有的似依天耸立的铁城,有的似连云盘结的蛟龙。如倚天嶂、连云嶂、铁成嶂、屏霞嶂,等等。嶂嶂都是难以逾越的巨大障碍,真是一嶂阻拦,万夫莫开。这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门?这些门不是普通的门,或为两峰对峙,或为巨嶂断裂。如天柱门、南天门、石门、朝天门,等等。进了一道门,好像来到一个新奇的天地,虽然不一定“惊涛拍岸”,却是满眼“乱石穿空”,你可能会情不自禁地想要放声说些什么。这一扇门名叫显胜门,可谓世界之冠,它的垂直高度二百多米,宽只有十多米。普天之下,哪里还有比它更高更大更雄伟的门吗?这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洞?有的洞镶嵌在两峰之间,有的洞深藏在悬崖峭壁之上,有的却长年累月地躲在瀑布水帘之后。这个洞名叫观音洞,它深藏在合掌峰之中,高一百一十三米,深七十六米,宽十四米。最为称奇的是,不知是谁的创意,也不知在什么年月,在这个洞里建起了九层楼阁。好比是一双巨大的手,捧着一座高楼大厦。人们怀着各自的心理需求:或为观景、或为猎奇、或为求签、或为还愿,络绎不绝地在合拢的双掌中登上最顶层。还是这座合掌峰,白天看,名副其实,犹如双掌合拢。可到了黄昏之后,不论是明月当空,或是月落乌啼,合掌峰就变成了相偎相依的情侣。更令人惊异的是,换一个角度,这情侣又变成了雄鹰,好比敛翅歇息,又好比展翅欲飞。这挺拔的双峰,如果倒过来看,不正是我们人类的生命之源吗?登高一睹万家灯火的都市数不胜数。但村野之山有那么多的夜景让人叹为观止,恐怕也只有雁荡山了。那么雁荡山到底是什么缘由会拥有这么多的峰、嶂、门、洞呢?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换句话说,这一切都是水流对地形侵蚀的结果。但是,真正更为科学、全面地揭开雁荡山形成的神秘面纱,还是当代科学家们。他们认为,雁荡山奇特自然景观的地质基础,是白垩纪时期由流纹质岩浆喷发而成的火山。在科学家的眼里,雁荡山不仅是一座古火山的天然博物馆,还是一个具有典型性的白垩纪复活性的破火山立体模型,也是探索亚洲大陆边缘构造、岩浆作用和深部地质的天然窗口。
陶奎元《大龙湫与雁湖旅游地学解读》
雁荡山岩石与地貌剖面示意图
这样看来,雁荡山正是火与水合力创作的精品了。先是火山以自己的激情提供了素材,后由流水以自己的柔情雕刻成作品。在我国北方的某些地方,叫水池为湫,称悬瀑之水为龙湫,所以大小龙湫,也就是大小瀑布了。无人不晓的黄果树瀑布气势磅礴盖天下,但论高度就比大龙湫矮了一大截。黄果树瀑布落差六十米,大龙湫是它落差的三倍还不止,有一百九十七米。由于凌空飞下的落差大,自由落体的时间长,所以瀑水就像跳伞运动员一样在空中作出各种姿势的表演。清代诗人袁枚曾写诗赞美大龙湫:“龙湫山高势绝天,一线瀑走兜罗绵。五丈以上尚是水,十丈以下全为烟。况复百丈至千丈,水云烟雾难分焉。”大龙湫的水量时大时小,时粗时细;这里的风力也时强时弱,时直时转。所以使得大龙湫瀑布一年四季不同,一日晨昏各异。就是在弹指一挥间也变幻莫测,捉摸不定。难怪古人惊叹:“欲写龙湫难下笔,不游雁荡是虚生”。那么,大龙湫的水是哪儿来的呢?原来,龙湫之上还有“龙湫”,龙湫之背早先还有“小桥流水人家”呢!为了确保大龙湫的水源不受污染,这个小村落早已人去楼空。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们离开这个小山村,不干农活了。有的可能到城里打工去了;有的人就“铤而走险”,从事祖祖辈辈从不曾做过的事,当起了以高空为背景、以钢丝为舞台、以自行车为道具的演员,为天下四方来客创造惊人之举了。许多人为他们捏一把汗,“万众一心”地发问:“万一、万一”怎么办?他们说,不是生来就胆大包天,做久了,也就习以为常了。据记载,远在 1934 年就有人在灵岩景区作高空飞渡表演,打那以后,还曾有人为此付出了人生最大的代价。这是二百五十多米高、二百四十多米宽的凌空飞渡,可不是在单杠上做练习,做表演。而且不是难得冒一次险,而是天天都要做,一天做几遍。这是二百六十多米高的模拟采药,也不是在后花园荡秋千。真是良药虽苦利于病,好药可不是好采的唷!有的游人说自己连两米高的独木桥都不敢走;有人说自己在家里的凉台上都没胆量望下看,现在目睹这情这景不知有几多感叹和几多联想。雁荡山由于地形复杂,雨量充沛,而且紧贴东海,所以水体景观非常丰富,“溪、泉、涧、潭、瀑、江、河、湖、沼、海等无所不有。各种水体都以各自的动态美、声响美、色彩美和形态美,为人所爱”(引自谢凝高论文)。置身于雁荡山之中,真的会让人产生一种似真似幻的感觉——“山不转水在转,水不转人在转,人不转心在转”,这颗心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转进了山水诗的意境之中。在雁荡山可以闲步谷底看奇峰,也可以筵座嶂前听瀑声,也可以攀登绝顶望东海,也可以放筏碧溪玩漂流。或许是因为古时候,这里的交通不便,经济也不发达,所以帝王将相们都不曾到此膜拜,而且也未能纳入“五岳”之列。其实,世人皆知,作为美的化身也绝不止几位名模。但是仰慕雁荡山者不乏其人,如谢灵运、沈括、徐霞客等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旅行家都曾来到雁荡山。他们在雁荡审美、探索的同时,也为雁荡留下了五千多首诗词和四百多处摩崖石刻。甚至连平生未曾到过雁荡山的大文豪苏轼、大画家徐渭也观画起兴,赋诗赞叹。雁荡山地处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光能充足,雨量充沛,不但拥有森林生态系统,而且拥有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因此给各种草木提供了特别优越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种子植物多达一千四百多种,其中,还有多种珍稀植物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植物名单。在雁荡山,各种植物的生命质量都很高。一年到头,此花谢了,那花开了,此山红了一层层,那坡又绿了一片片。信步走去,总好像置身在“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诗韵中。1982 年,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中,雁荡山是唯一滨海的山岳型风景区。因为它的东南面就是乐清湾,所以不论春夏秋冬,不论潮涨潮落,在雁荡山脚下,时时都有“生猛海鲜”。观山景,尝海鲜,恐怕唯有雁荡山。这小鱼名叫阑糊,又名跳鱼。它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有动静,就溜之大吉,靠的就是尾部的弹力。人类毕竟是智慧高过一切动物的动物,竟然不用鱼饵,而用几个钩就把这神经过敏的跳鱼给钩到手了。这,也叫钓门儿!在海涂里行走是再确切不过的“举步维艰”了,于是当地渔民制造了这种交通工具。有的村民称它为溜板,有的渔民称它为踢船。可是它不是板,也不是船,它的功能相当于城里的自行车,可以代步,可以载物。学车之初,难免要翻车,可是城里的孩子绝对享受不到这种翻车的快乐。雁荡山是浙江省括苍山的支脉,横亘在乐清市的北部。它的南边是温州市,它的东边就是乐清湾。有一出京剧与此山毫不相干,但戏名偏偏就叫《雁荡山》。然而,中学语文课本里的那篇名为“雁荡山”的课文,讲的正是这座雁荡山。他的作者就是伟大的科学家沈括。他在文章的首句便云: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近年来,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丹麦、南非、英国的科学家们都曾到这里来考察,他们都表示雁荡山不仅在地质学上有典型性、独特性和地质价值,而且具有如此优美壮丽的景色,真是世界罕见。历观天下名山大川,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但雁荡山一时还想不起来,自己最缺的是什么。雁荡山是一出好戏,永看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