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四千多年历史的营养饮品
早在15000年前的远古时期,牛奶食品就已经存在。中国人自古就有养牛挤奶饮用的习惯。我国北方和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从黄牛、水牛、牦牛身上挤出奶汁供人饮用的历史就长达4000多年。
智慧的中医学,也早就发现了牛奶独特的营养价值。我国著名中医泰斗李时珍,在他的名著《本草纲目》中评价牛奶:“牛乳,甘、微寒、补虚赢”。李时珍还把乳汁编为“仙人酒”,以视常饮能健康长寿。
从四千多年前的营养补品,到如今的庞大牛奶产业,走进千家万户的牛奶,背后经历了一段怎样波澜壮阔的发展之路?让我们跟随“牛奶编年史”一起来了解中国奶业走过了怎样的一段“由少到多”、“由弱变强”的历史时期:
萌芽时期:新中国解放前夕
1949年前夕,全国的奶牛养殖总量约为12万头,约4000人才拥有1头奶牛,人均牛奶还不足1公斤。
计划经济时代:解放后~1978年
计划经济时代的产品主要有较为单一的鲜奶、炼奶、全脂奶粉等产品。由于该时期物资较为匮乏,消费者对质量的要求不高,大部分鲜奶产品回家后还要再次煮沸后才能饮用。
大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后1978年~1995年
这是中国奶业的第一个大发展时期。奶牛数量、奶产量和产品质量得到大大提高,冷链物流系统已初具规模,饮用鲜奶已成为潮流。国家乳业法规、标准不断建立,消费者饮奶难的问题已经成了过去式。
市场高速发展期:1995年~2008年
这一时期,中国奶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各类乳品加工技术的提高、大量精良国产化设备的普及、各种包装材料的出现、各类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但是,当时的牛奶产业不设准入门槛,造成了重复建设和产能严重过剩。由于奶源等生产原料供应存在缺口,一些企业只能不计较奶质标准和收奶成本,疯狂地加入奶源争夺战中。过度竞争和争抢奶源的现象,最终导致和引发了三聚氰胺事件的发生。
引导规范时期:2008年~2011年
乳品重大安全事件发生之后的几年,是对之前高速发展期的制度建设滞后的补课。这几年来,国家先后出台160多项的乳业安全法规标准。现在,无论牛奶从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生产标准、产品的可靠性、可追索性、政府监管的有效性、还是消费者的饮用安全性,都有了大大的提高。
鲜奶,在包装中发展
随着“由弱变强”、“由少到多”的中国奶业的发展,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牛奶也经历着一次次的改头换面,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使鲜奶的包装向着多样化、功能化、实用化的方向发展。
在计划经济时代,鲜奶包装是较为单一的玻璃瓶及铁罐塑袋包装,产品质量卫生水平不高,包装性能不佳。而到了大发展时期,鲜奶包装从仅有玻璃瓶发展为塑料袋包装、纸包装、屋顶包装等。直到如今,我们常见的“新鲜屋”屋顶包装的鲜奶可以说是最有营养的牛奶品类,这一进步要大大归功于鲜奶包装科技的发展。
要保证鲜奶的品质和营养,存放条件至关重要。例如,日光灯与其他光线可以穿透半透明的容器,会改变牛奶的风味,破坏牛奶的营养成分,造成维他命B2与维他命A的流失。玻璃瓶的透光率高达91%,PE瓶透光率为70%,而最“新鲜屋”屋顶包具有6层保鲜纸板,拒绝氧气进入,透光率仅为4%,大大优于PE塑料瓶和玻璃瓶,最佳保存了鲜奶的营养,并且相对于其他包装材料,不仅低碳环保,还具有更加“轻薄纤瘦”的特质。
如今,“新鲜屋”屋顶包鲜奶已经成为了新鲜和营养的代表,这一方便而优越的发明已为全球无数人带来了健康的生活品质。